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04 15:10:11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民族歌剧;历史;现状;影响因素;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10-0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早期探索

1.民族歌剧的萌芽期。1920年到1942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期。20世纪初,黎锦晖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此后又创作了《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多部作品,是中国歌剧的开拓人。黎锦晖的作品大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布景,用演员扮演典型化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物,以独唱、对唱等形式连接剧情并体现出一定戏剧冲突,以“音乐表现故事”。这些歌舞剧,虽然还不能用来阐释歌剧,但已经开始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侵华攻势,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出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歌剧,民族歌剧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利武器。1934年,田汉、聂耳以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扬子江暴风雨》的音乐语言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节奏旋律简洁明了。其中,剧里的《卖报歌》《前进歌》等经典曲目至今仍广为传唱。此后,大批较有影响力的描写抗日、反帝的歌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1935年的歌剧《西施》、1937年的《荆轲》、1938年的《军民进行曲》《桃花源》、1939年的《上海之歌》、1940年的《洪波曲》《台儿庄》、1942年的《秋子》等。这些歌剧一些是以“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创作,通俗易懂,方便流传,一些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有序曲,有宣叙调、咏叹调,有重唱、合唱。

2.《白毛女》的创作。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鲁迅艺术院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下诞生了,它是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奠基作品。《白毛女》借一个佃户女儿的不济身世,揭示了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的农民的痛苦生活,同时又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生活的曙光。《白毛女》的歌剧特征,较以往的作品大有不同,其创新性和突破性表现在:它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又广泛吸收了诸如悲腔、甩腔、戏曲板腔体等的中国多种戏曲素材,无一不能够使人物的心理细腻、多变,在大大丰富了音乐织体的同时,还促进了矛盾的激发,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为我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民族歌剧进入崭新阶段的标志,为日后的歌剧创作开拓了前进的方向。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快速成长期

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出现前,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歌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创作题材也开始转向对英雄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歌唱、吟诵与道白有机结合。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有1950年改编自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1953年改编自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有创作于1954年的《刘胡兰》以及1957年的《望夫云》和1960年的《红珊瑚》等。

1957年2月15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联合举办下,一场旨在对“新歌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新歌剧如何继承民族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的“新歌剧讨论会”召开了。这次会议从概念上正式明确了“歌剧”和“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整合了中国新歌剧的创作思想,为民族歌剧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并提供了一系列支持的行政措施。会后,涌现出两部非常出色的歌剧作品——《洪湖赤卫队》和《江姐》,它们是我国当代民族歌剧创作的高峰。此外,还有优秀作品《春雷》《柯山红日》《刘三姐》《红珊瑚》等。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停滞期

1966年至1976的文革十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停滞期。江青等人一致认为“京剧就是歌剧”,完全混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领域十分不景气,曾经一度获得好评的歌剧作品,如《刘胡兰》《江姐》等,也遭到了批评和禁演。“八亿人民八个戏”,呈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8个样板戏。这些样板戏虽然在某些方面上是为将来的歌剧复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其人物形象,都是清一色“高大全”式的英雄,使得舞台角色过于单调。

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必须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完全按照“四人帮”所选定的题材剧本进行写作,丧失了自由创造的空间。其创作的每部戏都要符合“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要求,且人物性格全部划分为简单的“好人”和“坏人”。如此一来,文艺工作者的灵感被扼杀,“文革”成为整个文艺创作的盲区。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及辉煌期

1.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期。中国民族歌剧的恢复发展期是文革结束到90年代前。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民族歌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也不再为“文革”中的政治服务,接踵而来的则是各种情感色彩的歌剧。如施光南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涓生和子君反对封建礼教、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的悲喜交加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王祖皆和张卓娅的《芳草心》以及金湘的《原野》,轻歌剧《蜻蜓》,历史题材歌剧《深宫欲海》等。

2.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期。90年代至今,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期。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浪潮席卷了音乐文化领域,《屈原》《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部新歌剧先后诞生,这些歌剧有的对严肃歌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有的开始了新的创作手法的尝试,有的则将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创作进行了结合。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辉煌发展。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探究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认识上的不足

对中国民族歌剧认识上的不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盲目崇洋,认为外国歌剧一切都好,可以照搬照抄,没有必要发展民族歌剧。其二,盲目的自我崇拜,认为中国戏曲剧中丰富,是中国民族歌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需借鉴和吸收外国歌剧的创作模式和技巧。其三,浮夸主义,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经常过度追求豪华,大搞形式主义,如舞台的设计、服装、场面等,背离了歌剧本身的内容。

(二)创作上的缺陷

1.剧本的创作。剧本是歌剧的根基和灵魂。一部优秀的歌剧少不了一本好的剧本。中国民族歌剧剧本的创作,有其特殊性,它除了要求剧作者懂得一定的戏剧规律外,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我国能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通力合作的,却是凤毛麟角。

2.歌剧中声乐样式的创作。在歌剧声乐样式上,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总是渲染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关系,且乐队的伴奏常常不能很好地烘托着歌剧音乐的发展,甚至连合唱与重唱的应用也不能适当地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影响着中国民族歌剧的质量。

(三)文艺理论的不健全

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但截止到今天,歌剧史方面的系统的论著却还是空白,其创作理论更是少之又少,所谓的文艺评论,总是报喜不报忧,附和、吹捧的成分较多。这种民族歌剧文艺理论上的不健全,必定会成为民族歌剧发展的阻碍。

(四)歌剧表演人才的流失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到今天,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即歌剧表演人才的流失。众所周知,一个优秀歌剧人才的培养,至少要用上十年的时间,但出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部分优秀歌剧人才,签约了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歌剧的发展。

三、影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无非是一部歌剧的创作到排演,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讲,一切上层建筑的发展都以经济为基础,歌剧,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自然也不会例外,它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二)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至今,新的媒体,如电视、电影等迅速发展,港台流行音乐以它所特有的风格——清新、自然影响着大陆,这种文化日渐多元化的现象,直接造成了人们精神文化享受的多元趋势,成为制约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三)观众的审美心理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还受观众审美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观众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心态。他们经常把于外部世间所遭受的苦难与不顺回归到内心去化解,但有时又强烈希望自己能够在精神世界中满足和安抚物质世界里的失落。这种独特的民族心态,一方面创造了独特的中国民族戏曲艺术,另一方面又起着引导和创造民族审美情趣的欣赏习惯的作用。

可见,如果民族歌剧的创作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定会使歌剧在上演后昙花一现。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之路

(一)古为今用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吸收中国戏曲的精华。我国的戏曲文化历经了南戏、元杂剧、传奇等几个繁荣时期,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因此,把中国的戏曲音乐融入到民族歌剧中,定会得到观众的欢迎。如《党的女儿》,吸收了戏曲文化,选用了板腔体与歌谣体相结合的音乐构成方式,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神韵、富有个性特征的音乐风格,颇得人们的喜爱。

(二)政府的支持

歌剧的创作和演出,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下是被金钱、文化娱乐消费充斥着的时代,渐渐失去市场的民族歌剧,自然也难以维持其创作和演出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对从事歌剧演出的歌剧院团加大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歌剧的创作

1.剧本的创作。在剧本的创作上要注意多样化,树立多元化的歌剧观。一个好的故事情节既可以激起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又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观众群体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剧本创作的多元。

2.唱段的创作。唱段在歌剧中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一部精妙绝伦、韵味无穷的作品必然跟随着一条朗朗上口的主题旋律,如《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至今仍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是要注意,这些动人的旋律不一定只存在于那些高深的技法中,相反,可能越贴近大众,越具有生命力。唱段的创作,还要注意建立起与其他唱段、与剧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合理利用其表现戏剧冲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我国的民族歌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走向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建立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只有这样,才可在世界的舞台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上、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