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2-06-04 19:50:14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好《决定》的指导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键词] 党的执政能力;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2-0005-0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学习贯彻这次中央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好《决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体现时代性,实现执政党建设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两个选择”奠定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既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加强自身建设,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了执政党建设的与时俱进,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适应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应对两个重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面对这两个重大转变,要求党的执政能力与之相适应。从我们党执政的国情基础来看,将在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执政。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凸显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性,要求党必须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凸显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要求党必须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从我们党执政的内部环境来看,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长期执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充满着探索性和风险性,要求党切实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从我们党执政的外部环境来看,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长期执政。处在这种历史方位的党,既要审视国际形势的变化,应对来自外部的多种挑战,又要在国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面对这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迫切要求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抓住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对党的执政使命的适应力。

实现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就要不断适应执政使命的新要求。十六大提出,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同时,还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这意味着党担负着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双重执政使命。只有从提高执政能力入手加强执政党建设,才能抓住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我们必须抓住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重要的“结合点”,努力做到在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上都有全面的提高,使党的执政能力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使党的执政本领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

(三)弘扬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创新的能力。

实现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必须把创新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治国理政之道。实现执政能力的与时俱进,必须善于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自觉地把执政能力建设放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去探索和实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既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也要关注世界政党政治变化的轨迹,善于吸收和借鉴各国政党成功的执政经验;既要重视执政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又要不断开辟执政实践的新领域,善于把执政能力建设付诸治国理政的崭新实践。

二、把握规律性,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总结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地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结合实际,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认真总结执政经验,努力把握执政规律,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执政的问题上,建国之初,党曾提出“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并颁布实行”等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建立党组、推荐干部、提出政策主张和实行监督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实现了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但由于执政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多种原因,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扬,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强调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五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经过2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在执政方式上的经验概括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揭示了我们党执政历史的本质和规划,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制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标志着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探索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指明了根本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执政”的要求,不断探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是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完善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党同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关系。党同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职能也不同。政党的职能主要是政治职能,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国家政权机关是一种公共权力组织,负有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能。国家政权机关通过依法行使权力来体现国家意志,实现执政党的政治意图。我们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处理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二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改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一个根本要求”,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这一要求,既要着眼于发展党内民主,也要着眼于实现人民民主;既要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各项制度建设,又要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人民民主制度;既要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也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制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这一方略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过程中的必然延伸。依法行政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依照法定的程序来实现党的意志,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

科学的执政方式来源于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来源于执政理论的不断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紧密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深入开展执政理论研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丰富执政理论,既用来指导我们党的执政实践,又用来指导我们结合新的实践发展执政理论;要深入研究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问题,加强对党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的专题研究。在执政方略上,根本的是研究采用什么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在执政体制上,主要研究党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执政的问题;在执政方式上,主要研究党采取什么方式开展执政活动的问题;在执政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及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等问题。要深入研究世界政党政治理论。一些国家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也留下了深刻教训,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经验教训,揭示世界政党政权建设的共同规律。要把执政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力量,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三、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中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课题。提高执政能力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既考验我们的执政能力,又锻炼和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我们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振兴吉林老工业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吃透上情,把握下情,了解外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决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因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驾驭市场经济则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考验。然而,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并不是单一的经济范畴,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需要执政党努力推进科学发展。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各种观念。一是要克服“畏难松劲”思想,强化“加快发展”观念。着力破除体制上的守旧观,招商引资上的封闭观,民营经济上的歧视观。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防止退潮,在健康发展的升温中防止降温,在改革创新的前进中防止落伍,始终做到目标不能变、干劲不能松、改革不能停、发展不能慢。二是要克服平均主义,强化“统筹协调”观念,不能用过去计划经济所习惯的原则与标准,来衡量、比照、裁判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协调发展问题;更不能用计划经济时期旧的体制、旧的机制和旧的方法,来对待本质上恰恰是旧体制造成的各种不协调的矛盾与问题,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各种不协调的问题。三是要克服“片面孤立”思想,强化“以人为本”观念。破除片面的经济增长观、孤立的经济发展观和发展与资源的对立观,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遇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扎根。要把理论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丰富和充实教育内容。要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和管理,不给政治性错误思想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准确把握社会思想状况和动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这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法制保障和精神支撑,还需要通过群众工作来不断协调关系、凝聚人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切实保障广大基层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公平不仅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因此,要最大限度处理好市场经济的效率追求与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之间的关系,作出社会多数人公认的平衡。当前,尤其受关注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和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落后地区、低收入群体的开发式扶贫力度,逐步解决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机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环境。通过合理的社会调控机制,为困难群体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遵循公正规则按照贡献进行利益分配,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实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互惠互利,良性互动。二是要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省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群众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服务群众、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一定要办好。要坚持做到对群众的困难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帮助,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社会治安、子女教育、医疗等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问题,把执政的绩效建立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三是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维护稳定、凝聚人心。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要善于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既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又要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切身利益的途径,正确运用正当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式,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我们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面对面地接触群众,了解下情,多听“原声带”。对群众教育引导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用群众的语言交流沟通,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群众“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本文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