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创新习题设计

发布时间:2022-06-04 20:50:4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1.中国古代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二生肖相配,这对古人的人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代有画家唐寅,那么,唐寅的属相应该是()

A.龙B.虎C.狗D.鸡

2.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3.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曾把孟子从先贤祠中撤出,这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4.下列春秋时期文化中,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B.孟子“政在得民”的思想

C.韩非子“以法为本”的思想D.我国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5.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却经常挨饿

6.188年,刘焉由益州刺史专任益州州牧,此时的刘焉不可能 ()

A.级别不高,但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C.统属若干郡县

D.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大员

7.三年之丧自西汉中叶始见推行,东汉则行丧三年为常事,甚有加倍服丧者,甚至有行服二十余年者。那么,造成这种变化的体制性原因可能是()

A.从东汉开始,儒家孝悌等伦理观念普及全国深入民间

B.在中国历史上,东汉人的道德伦理素质最高

C.东汉察举尤重孝廉一科

D.东汉皇室开始重视儒家的孝悌文化,上行下效

8.班固称许西汉某位学者:“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其起。”此学者是 ()

A.主父偃B.司马迁C.董仲舒D.孔子

9.郦道元的《水经注》记水不分南北,将南北看作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甚至在事关封建政权的正统地位的年号时也是南北朝并称。这反映出郦道元

()

A.是一个严谨的地理学家 B.勇于反抗北朝的残暴统治

C.向往南朝先进发达的经济文化 D.渴望天下一统

10.古代史上,黄河下游河道经常改道,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却较为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黄河流域政局安定统一B.中原经济发展繁荣

C.因畜牧业的发展,黄土高原等北方地区植被等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D.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等地区农耕业得到长足发展

11.某位皇帝下诏说:“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位皇帝处于()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北宋时期

12.梁启超称赞某僧人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外国史学家承认这位僧人是: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僧人是法显

B.他是经陆上丝绸之路去印度的

C.他有可能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回来的

D.该僧人是中国踏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13.安史之乱期间,滞留长安的杜甫写道:“朔方健儿好身手, 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这里的“朔方健儿” ()

A.服役期间,自备衣食和武器

B.普遍都是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人

C.长期隶属于统兵将领,是职业兵

D.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14.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在突厥墓葬里发掘出银壶、黄金制品,以及铁制的刀、剑、箭、马具,还有汉式铜镜、波斯绢布织物等等。这不能说明()

A.铁器已在突厥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B.突厥同中原和中亚地区已存在贸易往来

C.突厥已经是发达的封建农业国家

D.突厥的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15.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黑水靺鞨与唐朝友好往来

16.唐朝的中原人流行穿胡服,妇女喜欢穿男装,女装流行袒胸窄袖的款式。这反映了唐朝

A.少数民族服装开始传入中原 B.少数民族服装取代了汉族服装

C.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 D.社会风尚比较开放

17.白居易诗曰:“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该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太原、成都丝织业落后B.宣州丝织业技艺水平高

C.安史之乱以后,中国丝织业重心南移 D.南方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18.下列是两句反映了唐朝经济现象的唐诗:①长安市中酒家眠;②夜静坊中有酒沽。其创作时间应该是()

A.①、②均为盛唐诗作B.①盛唐、②中唐

C.①、②均为初唐诗作D.①中唐、②盛唐

19.中国古代某一著名天文学家,在编订历书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则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一天文学家是()

A.甘德B.张衡C.郭守敬D.僧一行

20.唐末,长安城里的百姓()

A.不能在夜里到酒楼消费B.普遍的穿棉布衣服

C.会客人席地而坐,举杯共饮葡萄酒 D.可以观看女子马球比赛

21.一位生活在宋朝中后期的将领,其经历包括()

A.在地方任知府,遭通判告密而罢职

B.边关禁军不再随意调动,经过自己训练,战斗力大增

C.利用职务之便,调用禁军为己修宅

D.国家经常遭契丹进攻,而长期镇守幽云等地

22.宋元之际,诗人郑思肖隐居杭州,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其咏菊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下列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①此事必发生在1276年之后②表达了作者向往当时的南宋政权③表达了作者不仕蒙元的政治意向④郑思肖阻碍国家统一,是为民族罪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3.下列关于明清时期西藏地区概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代通过卫所和僧官制度实现藏人治藏,整个明代西藏各派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B.清代通过多种措施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表明中央管理空前加强

C.明清时期的西藏高度自治,例如不用承担赋税义务

D.明代以后藏传佛教各派的实力以黄教为最,顺治和康熙册封的两位宗教领袖都属黄教

24.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和方式不包括()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B.移民实边

C.以宗教为纽带,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

D.通过和亲,加强满蒙联系,巩固统治

25.“直隶等省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上,照常征粮”。实行这项措施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帝D.康熙帝

26. 18世纪,中英两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大为不同,这表现在()

A.中国是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而英国则处在机器大生产阶段

B.中国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之手,而英国的土地则分散在农民手中

C.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英国则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D.中国是纯粹自然经济,而英国则是以商品经济为主

27.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哥伦布,维哥达喜马(达·伽马)以后有无数维哥达喜马,而我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殁以俱逝?”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包括()

①非商业性贸易无补于社会发展②明朝缺乏从事大规模海外贸易的内动力③明朝不具备远航的技术和能力④明朝之后实行了闭关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8.《天工开物》出版以后曾经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四库全书》弃而不录,导致该书在中国几乎失传。在国外,却很早就有法、英、德、俄、意等国的节译本。导致《天工开物》一书在中国几乎失传的根本原因是()

A.八股取士B.自然经济

C.重农抑商D.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轻科技

2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剌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位儒学大师应该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黄宗羲

30.乾隆时期,不可能存在的中央机构是()

A.南书房B.议政王大臣会议C.中书省D.内阁

3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官员由中央委派任命,地方服从中央

B.明朝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C.汉初和明初都实行封国制度,对中央集权产生了威胁

D.汉、唐、明、清时期,都曾经存在过土司制度,但宋元时期则没有

32.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必若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徐光启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造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术,具存深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 ——王锡阐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杨光先

(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对此你做何评价?

材料二为了传教,传教士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的著作,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中国儒家的理性主义、民本意识、宽容观念盛行一时。法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科举制,德国的莱布尼茨对中华的大一统都向往不已。总之,中国几乎成了欧洲时代精英们心目中的理想天堂,其实这只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误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8世纪中西交流的特点。

参考答案:1.B2.A3.C4.D5.C6.A7.C8.C9.D10.C11.C12.D13.C14.C15.B16.D17.C18.B19.D20.D21.B22.D23.C24.A25.D26.C27.C28.B29.D30.C31.C

32.(1)

(2)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启蒙思想家借鉴各种文明成果为反封建、反神学而斗争;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新航路开辟之后,中国文明传播到西方;西方传教士的介绍和西方开明思想家的积极学习

(3)突破器物层次,更多的是文化交流;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并存;主要以传教士为媒介;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互有选择,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西方主要学习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