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神庙剧场述略

发布时间:2022-06-08 18:30: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保定现存神庙剧场中,戏台多建于山门之外,面向正殿,整体空间布局则以“一台多庙”之形式为主。在建筑结构中,屋顶以“假卷棚”“假硬山”最为奇特,梁架结构主要为抬梁式。舞台装修主要体现在隔断的安装、楹联匾额的悬挂以及零部件的雕刻彩绘上。在演剧方面,主要有酬神演剧和民俗演剧两种类型。无论何种形式的演剧活动,对慰藉民众精神、维护社会秩序都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保定市 神庙剧场 空间布局 建筑结构 舞台装修 演剧

中图分类号 J821.3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11-07

Abstract Most existing temple theatres in Baoding have their stages built outside the gate, facing the main hall. The overall layout is usually one stage with several temples. In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the roof is the most peculiar with "fake round ridges" and "false hard hills". Beam frame structure is mainly post and lintel style. The stage decor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stallation of partition, the hanging of couplet board and the engraving and painting of parts. In the aspect of drama, there are thank-god dramas and folk dramas. Whichever form the dramas take, the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comforting spirit of people and safeguarding the social order.

Keyword Baoding city; temple theatre; layout; construction structure; stage decoration; drama

保定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衡水市相连,西与山西省接壤,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建制。唐虞时分属于冀州和幽州,西周时属燕侯国,春秋时为晋国、鲜虞国、燕国领地,战国时先后为齐国、中山国辖区,北魏时置清苑县,系保定设县之始。“五代唐置泰州,后废。宋置保塞军,升为保州。金升为顺天军”[1]577,后改为顺天路。元改为保定路,明改保定府,清保定始为直隶省会。民国时期几经改易。1994年,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为省辖市。

保定地区的演艺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了歌舞百戏的演出。北齐神武帝高欢平定中山(今定州)时,便于此地看到了百戏表演。据《文献通考》记载:“北齐神武平中山,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2]1287俳优侏儒的表演活动为保定地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历史基础。

金元时期,保定即建造有戏台。据《定兴县志》记载:“大定八年(1168),县城内二街东林寺始建戏楼。”[3]592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中也有“为酒馆二,曰浮香、金台。亭榭皆水中。为乐棚二”[4]371的记载。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元杂剧异常兴盛,河北作为畿辅之地,也涌现出众多元曲杂剧作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杂剧家)六十二人中,北人四十九,而南人十三。而北人之中,中书省所属之地,即今直隶、山东西产者,又得四十六人。”[5]76这其中便不乏保定籍人。如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乾隆祁州志》中称他为“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6]170。与关汉卿比肩的王实甫乃保定定兴县究室村人。此外,还有李好古、王伯成、彭伯成等杂剧作家均为保定籍人,他们对中国戏曲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后来保定地区戏曲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明一代,保定仍为戏曲艺术的繁盛地之一。明人朱有燉在其杂剧《桃园景》中即描写了保定名旦桃园景与保定府生员李钊的爱情故事。清代,一方面由于保定各地逐渐出现多种声腔和剧种,如清苑流行的哈哈腔、涿州盛行的横岐调以及定州发源的秧歌戏,另一方面各类班社层出不穷,如涿县白塔村双顺班、高阳县昆弋庆长班以及蠡县板腔班等,加之优秀的戏曲表演者层出不穷,保定的戏曲表演活动依托深厚的人文环境继续蓬勃开展起来。

民国初年,河北梆子成为保定地区最为盛行的剧种之一,在此期间女演员开始登台,改变了该剧种以往女角尽由男性装扮的传统。此时北方昆曲在保定也备受瞩目,高阳县便诞生了可与梅兰芳齐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抗战爆发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保定阜平县成立,因宣传抗日工作的需要,抗战剧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1940年,仅阜平一县所建的农村剧团就达44个,望都县有30个,定县北二区有51个”[7]。新中国成立至今,保定已成为多剧种共同繁衍发展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

保定现存古戏台六十一座①,从修建年代来看,清中后期居多,还有少量民国建造。主要分布于保定西部的乡镇和农村,这些戏台以神庙戏台居多。众所周知,神庙演剧以“娱神”为主要出发点,“娱人”是“娱神”活动的自然延伸,郭英德先生指出:“无论是哪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总少不了表演各类乐舞或戏剧,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8]34与山西等地的戏台多建于山门之内或山门之上,形成“封闭性”的演剧场所不同,保定地区的戏台多建于山门之外,与庙宇相对。例如涞源县金家井乡王家井村戏台,单檐硬山顶,一面观,面阔三楹7.64米,通进深5.75米,上层通高4.79米,台基高1.48米,整个戏台坐南朝北,正对三官庙。与之布局类似的还有涞源县王安镇鲍家路村戏台、涞水县义安镇聂村戏台等。从神庙剧场在整个村落的分布情况看,整体空间布局呈现“一台多庙”的形式,即以戏台为中心,周边围绕多座庙宇。涞源县涞源镇曲村戏台,通面阔8.34米,通进深9.97米,据《涞源县志》载:“曲村戏台,位于甲村乡曲村中部,南北座向,台南有三官庙,台北有观音庙。戏台南北两面,面阔三间,进深各一间,中间有木隔扇,两面均能演出。”[9]675这些戏台建于山门之外,首先是为了方便看戏。保定神庙大多内部空间局促狭小,无法容纳看戏人群。如大汲店观音堂院落东西仅12.06米,南北只有17.27米,中轴线上已无法增加建筑物,更提供不了看戏场地,因此戏台只能建于山门外。另外,修建戏台的资金相对匮乏,在山门之外新建戏台较之拆除院内建筑再建,可以更多地节约资金。涞源县南屯乡金家庄村《重修观音庙碑记》即载:“演戏开光,因风雨阻隔而创修乐楼之议以兴……通费大钱二百余千文,其钱难育地亩,亦有善男信女随心布施者,猗欤休哉,甚盛世也!”②由此可见,建造一座戏台所需费用颇多,信士所捐之资尚难支付土地费用,营造乐楼还要依靠善男信女的随心布施。因此,修建一座戏台以供多座庙宇使用是节约资金的良策。

保定神庙剧场的屋顶类型以卷棚顶和硬山顶居多。采用卷棚顶的有26座,硬山顶的有25座,勾连搭的有4座,悬山顶的有2座,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屋顶类型,即“假卷棚”或“假硬山”。所谓“假卷棚”,就是屋顶外部呈现为卷棚顶,其两坡相交处不作正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形成弧形曲面,内里木构部分不设罗锅椽,而是在梁的正中间安装脊瓜柱支撑扶脊木与脊檩,例如阜平县天生桥镇西下关村戏台。该戏台外部呈现为单檐卷棚顶,内部则是五架梁上置瓜柱承接三架梁,三架梁上置脊瓜柱承接扶脊木与脊檩。“假硬山”则是外部呈现为硬山顶,其前后两坡交汇于一条正脊,并与两端山墙的墙头齐平,无檩头外露,内部梁架则并列两根脊檩,檩间钉罗锅椽,与前后两根顶瓜柱共同支撑屋顶。例如,涞源县金家井乡孙家庄村戏台,外部呈现单檐硬山顶,戏台内部东西两侧各施两根金柱承接六架梁,六架梁分两段造,上方前置坨墩后置瓜柱共同承接四架梁,四架梁上施顶瓜柱承接平梁两端与端头脊檩,瓜柱两侧均施角背。保定神庙剧场多采用卷棚顶和硬山顶的建筑形制,主要是受当地自然条件所影响。保定地区属暖温带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适宜,再加上冬天多寒潮大风,为牢固屋顶、防止木构件腐蚀,所以多选用卷棚顶和硬山顶。

保定神庙戏台无一例外地采用抬梁式结构,基本类型为前后檐柱上放置大梁,梁下离后檐墙三分之一通进深之处加辅助支撑,梁上置瓜柱或坨墩承接平梁,平梁之上設一根脊瓜柱或两根顶瓜柱承接脊檩或罗锅椽,如涞源县留家庄乡烧车村戏台、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村戏台等,均是如此。保定神庙剧场采用抬梁式结构,内部可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且屋脊高度不受柱高的影响,可以盖高大壮观的房屋。另外,抬梁式结构简洁牢固、经久耐用,同时又便于做出美观造型。

在舞台装修上,保定神庙戏台的顶棚甚少装饰,常采用彻上露明造,装修主要体现在隔断的安装、楹联匾额的悬挂以及零部件的雕刻彩绘上。保定神庙剧场的隔断有“一”字形和“〔”字形两种,其中又以“一”字形居多。除涞源县金家井乡梁家庄村、王家井村、斜山村以及涞源镇太平关村、杨家庄镇杨家庄村5座戏台的隔断为“〔”字形外,其余有15座戏台均为“一”字形(不包括重修的砖砌隔断),例如易县凌云册乡东邵村戏台、顺平县大悲乡南大悲村戏台等。隔断两侧各开一门,方便表演者上下场,门上经常标示“出将”“入相”等字样,如涞源县涞源镇小西庄村戏台隔断。

悬挂楹联、匾额也是装修中常用的方式。保定戏台楹联多悬挂于前台两侧的角柱或平柱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借戏曲思念家乡的,如保定浙绍会馆戏台楹联:“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也有将戏曲与药材相结合的,如祁州药王庙戏联:“陈皮鼓郁金锣连翘半夏出黑丑,防风棚决明灯苁蓉百部上红娘”;更多的是体现戏曲艺术教化功能的,如曲阳县灵山镇野北村行善寺鬷假楼楹联:“唱几句忠孝廉洁歌无非劝世,演数条奸淫邪盗事只为戒人。”匾额多悬挂在前台额枋或隔断之上,如大汲店戏台匾额“盛世元音”,取自京剧在沪上早期的演出班社名称。该班社成立于清光绪年间,大汲店戏台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此可见该班社影响甚远。易县高村乡中高村戏台的“可以观”匾额,取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0]183匾额以诗来类比戏曲,表明戏曲同样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保定神庙剧场整体较为朴素,雕刻主要应用于雀替和梁头,彩绘多见于额枋、隔断之上,图案以戏曲故事、花草鸟兽为主,如大汲店戏台上下场门两侧彩绘《将相和》《秦香莲》等戏曲故事,既提高了美观性,又延长了木构件的使用寿命。

保定地区的演剧活动大致可分为酬神演剧和民俗演剧两种。酬神演剧是为神灵庆寿、神庙开光以及春秋社赛等举办的,其主要目的是“娱神”。据《涞源县志》载:“六月十三祭祀龙神、献牲、演戏。六月二十三日,县署祭祀马王庙,演戏三天。十月一日,祭祀历坛、药王庙,演戏三天,开集市。”[9]744除此之外,保定地区亦有演唱开光戏的风俗,“一座庙宇竣工,要先唱戏庆贺,庙宇修好后,神像眼睛均不着色,待戏班请到后,由戏班吹打歌舞,画师才开始为神像眼睛着色,谓之点睛开光,点完之后唱头场戏”[11]556,由此可知,演戏是保定地区神庙开光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保定历来“民质朴劲勇,不以浮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俗产英才,土无奇货,民务农桑”[12]426,所以对于春祈秋报等祭祀活动尤为看重。《光绪定兴县志》有云:“乡众醵钱致祭,各有常仪,惟秋后报赛每招优人演剧,观者甚众,家家备酒肴,款亲友,酬酢欢洽,饶有古风,过此则各安生理,不敢浪费金钱也。”[13]363可见相较于其他祀神活动,仅秋后报赛有优人演剧,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如涞源县黄郊村清乾隆年间刊立的碑刻即云:“岁时丰稔击灵鼓兮烹羔羊,春秋报祀酒盈樽兮囱在□,焚和□□于庙酧。井泉龙神位前演戏,勒铭碑记。”③由此可见,每逢春秋报祀之时,众人便烹羔羊、酒盈樽,于龙神庙前演戏酬神。

酬神演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慰藉民众精神。人们演戏酬神的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在死亡、疾病、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需要寻求一种神灵权威来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保定“夏季降水变率大,极不稳定,所以出现旱涝灾害的频率较高……从1470—1988年519年中,发生涝年147年……有161年是干旱年”[14]162-208,因此,当地多供奉龙王,以求风调雨顺。保定人信奉刘守真,每逢三月十五日真君诞辰之际,“俗尚庙会,演剧酬神,信女善男争相祈祷,香火之盛,缭绕云烟,盖其精诚感应”[12]555。

民俗演剧多在节日庆典以及婚丧嫁娶之时举行,因此“娱人”成分更加明显。比如“(春节)期间,主要活动是谢神、祭祖、拜年、娱乐(主要是民间花会和民间戏曲)、休息”[15]1091。老人过寿同样会选择搭台唱戏的方式来庆贺,“寿诞之日,老人正中端坐,子孙辈和亲朋好友依次叩头拜寿,然后大摆宴席,并请吹鼓手、戏班、曲艺等助兴”[16]1090。保定民间嫁娶之时“富裕人家娶亲乘花轿、请戏班、吹喇叭、鸣鞭放炮、宴请亲友”[17]790,以此来娱乐众人,烘托气氛。至于丧葬演戏更是屡见不鲜,“先辈去世后,丧礼很讲究,有‘倾家荡产葬双亲’之说……富户请戏班或吹打班举行祭奠活动,并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18]855。

除此之外,“罚戏”也是民俗演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违反乡约、族规、社规、行规等民间法规的人,罚其出资请戏班为大家演戏”[19]48,即为罚戏。涞源县岳家庄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立的《禁赌碑记》即载:“无论□家窩赌、乡地赏赌,而顽童大街顽戏有赌换钱文者,见之亦当□责,如不遵公议而有犯此禁者,罚戏三台。夜见而究之者,赏钱二百文,共钱出自赌家。见而不究者,亦罚戏三台,夜□不尊□送官究治□。”④涞源县刘家嘴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立的碑刻亦云:“今此乡父□□至少长咸集,阖村□□再有开场聚赌者,罚演戏三期,庙内□三日,其余等□灯□□□管饭,戏价花费多寡,俱系犯赌人所出。”⑤罚戏是封建社会广大乡村维护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一方面,它对受罚者起到了经济处罚的效果,也达到了警醒众人的目的。另一方面,所罚之资通常用于修缮庙宇、增加地亩等公共事业,对改善村容村貌亦有好处。这种将执法与娱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起到了惩戒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又缓解了与所罚之人的对立关系,消除紧张、和睦邻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戏曲的繁荣与发展,可以说是古代民众的创举。

总之,保定神庙剧场是承载当地戏曲表演活动的专门性场所,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保定的戏曲艺术形态以及民俗文化样式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注释

①笔者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间考察统计。

②地址:涞源县南屯乡金家庄村新修观音庙院内;形状:圆首方形;规格:142×83×18cm;时间:2017年1月16日。

③地址:涞源县上庄乡黄郊村龙王庙院南侧;形状:圆首方形;规格:130×58×16cm;时间:2016年9月21日。

④地址:涞源县金家井乡岳家庄村戏台台口南侧;形状:圆首方蚨;规格:105×50×26cm;时间:2016年9月22日。

⑤地址:涞源县北石佛乡刘家嘴村老爷庙院外;形状:方形(碑首已毁);规格:115×74×15cm;时间:2016年9月23日。

参考文献

[1]臧励和,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2]马端临.文献通考[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王重朴.定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4]元好问.全元文册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罗以桂,等.乾隆祁州志[G].河北府县志辑:册3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谢美生.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定抗战戏剧[N].保定日报,2013-11-18.

[8]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9]河北省涞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涞源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12]李培祜,等.光绪保定府志一[G].河北府县志辑:册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3]张主敬,等.光绪定兴县志[G].河北府县志辑:册3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4]河北省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市志(第一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5]陈瑞泉,等.易县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王福田,等.定州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7]鲁春芳,等.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满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满城县志[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7.

[19]车文明.民间法规与罚戏[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苟林坤,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在读,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戏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