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悲壮惨烈的英雄挽歌

发布时间:2022-06-08 18:40:1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还没去代县拜谒杨忠武祠,先联想到了悲凉萧杀,寒气逼人的古战场。

天气也好像有意为我的代县之行渲染气氛。按说已是阳春三月,晋南早就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不想还没到太原,气温骤降,天色阴沉,天空中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片。不一会,一路上山峦尽白,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寒冷的冬季。我担心去代县的高速公路封闭,发短信问等候在太原的鲁顺民,回信说:太原以北都在下雪。

好在到太原后雪停了。

第二天一早,和顺民一起搭车去代县,春寒料峭,北风刺骨,天还没完全晴。山色苍茫,冷峻挺拔,峰顶上的一片片积雪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里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北行150公里,汽车进入代县境内,望着窗外起伏的山岗,我有意把自己的思绪引向历史深处。

我想起了从汉代汉高祖北击匈奴起,这里的遍地烽烟,想起了从卫青、霍去病到杨家将等无数在边关留名的历史人物。不由感叹,这是一片历经过无数次战争蹂躏的土地,一片燃烧过烽烟战火的土地,也是一片留下过无数忠臣良将足迹的土地。一踏上这片土地,眼前似乎出现猎猎旌旗,熊熊战火,心里有一股激情荡漾。

然而,此时车内车外都是一派宁静平和景象,几位从太原回代县的旅客正在打盹,顺民正在和一位去代县打工的四川姑娘聊得投机。农田里,几个农民正在忙碌,顺民指着窗外的土地对我说:“你能不能想到,这里竟然能产水稻!”顺民多次来过代县,这次是专门陪我去考察杨忠武祠的。我望去,果然,格子般的水田里还留着收割过的稻茬。汽车沿着一座山前行,顺民突然指着窗外说:“快看,烽火台!”我朝外望去,不远处的山峰上,一座烽火台孤零零地立在山巅,已经被风化成一个土疙瘩,似在昭示着过去的岁月,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狼烟四起,血雨腥风。

车进县城,迎面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牌楼,上书:“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望着这座制作精美的牌楼,我一遍遍地想,这座在历史上遭遇过无数次战火的县城,其文化内涵到底应该是什么?这里地锁晋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地的地理位置,千百年来与关外游牧民族不断厮杀的历史,赵武灵王、李牧、卫青、霍去病、薛仁贵、郭子仪和杨业父子,一个个与战争有关而且战功赫赫的名字,还有雁门关、赵武灵王庙、边靖楼、内长城、杨家祠堂、杨七郎墓等一处处怀念战争英雄的遗迹,似在提示我,这里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是战争文化、边关文化,或者说是名将文化。这是一片与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民族冲突脱不开干系的地方,一片让人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地方,来这里的人最该了解的,是战争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踪迹。

车又从一座牌楼下开过,迎面是一座高大巍峨的钟楼,顺民说:那就是靖边楼。

我想的更多的还是此番要去考察的杨忠武祠堂。走在代县这片土地上,人的思绪不能不回到宋朝初年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想起一位位捐躯沙场的杨家儿女。

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杨家将的故事长大的。那一段段扣人心弦,曲折生动的故事曾经让我茶饭不思,那一个个英雄人物也曾经让我充满憧憬。老令公撞向李陵碑,七郎八虎血战金沙滩,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挂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让我直到上完大学后也分不清那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杨继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穆桂英、杨排凤一位位骁勇机智的人物,也令我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哪些是后人塑造出的英雄。从小,在我心中,杨家儿郎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杨家女子个个都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一个个都是那么栩栩如生,一个个都是那么让人钦佩。

写作此文前,我没有先去读史料,而是又一次拜读了《杨家将演义》,我认为文人演义出的杨家将比历史上的杨家将更加震撼人心,更能代表杨家将精神。读过一遍后,果然如我所想,杨家将的形象开始在我心中明晰起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心中更加完整,杨家将的高风亮节再一次让我感慨。

像所有的演义一样,杨家将是一个传奇,杨家将的故事表达了民间百姓的意愿,杨家将中的代表人物表达了民间百姓的理想和寄托。小时候,我曾读过许多演义故事,后来又听过许多类似的故事,经过比较,我觉得中国所有的演义故事中,从没有出现过像杨家将这样一个家族化的英雄群体,尽管还有岳飞、岳云等岳家将,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等薛家将,呼延赞、呼延灼等呼家将,但能不分男女老幼几代人前赴后继悲壮激烈的,惟有杨家将。杨家的男儿,或骁勇善战,或英武洒脱,或神力无比,或机智敏捷;杨家的女子,或英姿飒爽,或美丽娴雅,或慈祥仁爱,连烧火丫头也是一副好长相一身好武功。凡中国人的道德观、英雄观中应该有的,杨家将人物身上都有,凡能让人崇敬喜欢的英雄品格,杨家将人物身上都具备。历史造就了英雄,民间文人们又极尽所能地塑造了英雄,百姓又是如此喜爱英雄,这可能是杨家将如此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杨家将群体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忠诚。老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七郎八虎血战金沙滩,老太君百岁挂帅,所表现的无一不是为国尽忠。忠臣,历来都是国人最喜爱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历史人物能否受到欢迎的一道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奸臣害忠良曾经是历史的真实,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都发生过。一旦把这些事件放到民间传说中,就会演绎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不同版本的杨家将故事中,杨家将首先个个都是忠臣,国难当前,挺身而出,受尽屈辱,死不变节,无论是奸臣陷害,还是沙场危难,始终都保持着对大宋王朝的绝对忠诚。这分明就是儒家理想的道德楷模,分明是百姓心目中理想的英雄。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迹怎能不感动人,怎能不代代相传。

让人敬重的是杨家将的刚烈。所谓刚烈,一是杨家将为国家社稷献身的悲壮惨烈,一是整个家族几代人不分男女老幼,无论尊卑贵贱,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战死沙场的壮烈。血战金沙滩一仗,杨家七郎八虎中,四人战死,二人被俘,一人出家,仅六郎一人生还。十二寡妇征西,又是死伤大半。还有,不论谁,每当看到百岁老人佘太君挂帅,烧火丫头杨排凤随军出征时,相信都会为杨家的忠烈所感动。这种气节、这种精神是一般人所向往而又难以企及的,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所需要的。

杨家将中的人物个性差异很大。老令公的刚烈,老太君的沉稳,六郎的仁厚,七郎的暴烈,穆桂英的机智,杨八妹的率直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都在形象化的描述中表现出了人物最可敬可爱的一面,但无论多少种人物性格,都统一在了为国家社稷、为家族荣誉的前提下,这就使一位位个性人物升华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中国从来没出现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式的英雄群体,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悲壮惨烈的家族,更没有哪一个家族出现过如此众多令人喜爱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家族曾经献身的土地上,去拜谒这样一个充满悲壮意味的家族宗祠,一开始就让人充满了慷慨悲歌之气。

杨家祠堂在县城东二十公里处,鹿蹄涧村。

陪同我去的除了顺民,还有代县县政府办公室的小杨,县委宣传部的王国伟,两人都是著述颇丰的文学青年,对杨家将的故事,杨家祠堂的种种传说了然于胸,有他们陪同,即使在人生地不熟的古燕赵之地,我也感到底气十足。

车近鹿蹄涧村,公路口上,我又看到了一座巍峨高大的牌楼和一条平直宽阔的柏油路。听国伟介绍说,这牌楼和路都是由杨氏后人,一位台湾实业家出资修建的。这是我那天看见的第三座牌楼,以前我还看过许多古代的、现代的牌楼,生出一个印象,凡现代人修的牌楼,都显得无比高大巍峨,较之于古代牌楼气派得多,更多注重雕饰,更加注重色彩搭配,但现代材料和现代人的思维,很难再造出原汁原味的牌楼。牌楼是属于古代的,现代人无论怎样用心,造出的牌楼只能是一种景致、一种炫耀和标志,没有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衬托,缺少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后的古色古香,总让人感到少了牌楼应该有的韵味和文化内涵。这座匾额镌刻着“天波杨府”四个大字的现代牌楼也不免俗,尽管形制的高大宽阔,决非真正的古牌楼所能比,尽管在背后平坦的土地和远处苍茫山色的映衬下,显示出了该有的气势,四柱七檐,流光溢彩,雕梁画栋,横跨在公路上,大小车辆都可以从下面通过。对了,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可能也是为什么现代牌楼都比古代牌楼高大的一个原因。

离牌楼一千米处,即是鹿蹄涧村。

这是个有一千多口人的村子。村里多数人为杨姓。我们去时,鹿蹄涧村像所有的乡村一样,在清新的空气中显得异常宁静。杨家将波澜壮阔的故事早已成为往事,如今,这里只是一个杨姓人家居住的村落。杨家祠堂就坐落在村头。看来祠前宽阔的场地和祠堂带来的旅游商机,为村人提供了休闲和经商的场所。几位老人背靠在一个小卖部窗下,正在闲聊,几个孩子在不远处的戏嬉,一派平静融和景象。

我又看到了两个牌楼。连同大街边靖楼前的那座牌楼和我介绍过的两座,这已是我今天在代县看到的第五座牌楼。看这里牌楼的形制,显然也是新修的,尽管不如路口的那座高大,却也斗拱飞檐,色彩流丽,看来是想为杨家祠堂增加一道风景。牌楼匾额前后,分别书写着“正谊”、“廉垂”、“四知”、“明道”几个字,想来是要用简洁的文字昭示出杨家的道德风范。“四知”二字,又分明把杨氏一脉追溯到了汉代的著名廉吏杨震那里,以拒贿闻名于世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为杨家在忠烈之外,又增加一种文人气息,在后人看来,这样的杨家也许更完美,这样的杨家似乎更值得景仰。

杨忠武祠,也叫杨将军祠,杨令公祠,杨家祠堂,初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正门匾额上的“敕建”二字表明,杨家祠堂也和多数名人祠堂一样,当初是奉旨修建的,这不知道是要表示出祭祀对象的尊荣,还是要表现出家族的骄傲,抑或是祠堂本身的价值。门前高耸的旗杆,也同样表达着这样的信息,按古代规矩,只有达到一定官阶的朝廷命官,修建祠堂时才配享有旗杆。两根旗杆增加了大门的威仪,也表明了杨令公的身份。

依然是那么多的台阶,依然是建筑在比周围高出许多的台地上。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祠堂都是这种情况。望着大门匾额上的“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等字,想着杨家的世代忠烈,我突然悟出了各地高建祠堂的原因。原来,所以如此,就是要增加一种视觉上的崇敬感,让人有一种仰之弥高的感觉。从建筑学的角度讲,雄伟的建筑若没有高大的基座承载,也会产生出不协调的感觉,更不能保证祠堂在周围建筑物中突出醒目的位置。除了这些,我想也许还有排水、防洪等方面的原因。

杨家祠堂的建筑规模不算太大,但由于这样处理,仅仅三间的大门,却能给人以威严肃穆的感觉,加上背后的雁门山,远处隐隐可见的五台山和四周平坦的土地,这种感觉就更加突出。

也许不是旅游季节,祠堂内空荡荡的,只有看门的杨姓老人接待了我们。进入大门,才明白了祠堂分外院、前院、后院三部分,据介绍,整个祠堂占地面积仅1800平方米。让我感到异样的是,这里的建筑名称、格局与我在其它地方见的有所不同。让人隐隐感到缺少了该有的高贵,比如常见的山门,这里只称祠门,虽然依祠堂的格局,这里仍有中殿、正殿,却缺少了仪门,献殿。更谈不上前宫后寝,显然,由于杨业的官阶仅为追赠太尉,又是地方武官,尽管武功赫赫,在崇文抑武的封建社会里,建筑规格还是低了许多。

中殿其实是通往前后两院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檐,殿门高悬“气壮山河”四字匾额。殿中有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制的《杨氏封秩》匾额五块,殿中央展示的是相传宋太宗钦赐大郎杨延平的金銮驾一副。所以单独放在这里,我想主要还是“钦赐”两个字起了作用。尽管也是传说中的东西,但与后院厢房中的“五郎铁棍”、“六郎剑”、“穆桂英甲胄”相比,身份分明高出许多。祠堂是个最讲究伦理秩序的地方,不单人的位置有讲究,连东西也讲究。

后院正殿也是面阔三间,进深四檐,但与中殿相比,布局陈设显然更讲究,明间檐头高悬“敕建”竖匾,廊下悬“忠勋世美”,东次间悬“千秋忠义”,西次间悬“威镇华夷”横匾各一方,两侧廊柱上挂着一副对联:

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

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

殿内神台上塑杨业和佘太君像,两侧神台上分别有杨业八子彩塑,东西南三面是杨氏家族历代名将塑像,共二十二尊,个个英容伟俊,气宇不凡。与各地祠堂相同的是,尽管杨门女将与杨家儿郎一样为朝廷建功立业,但按照祠堂的规矩,这里仍没有她们的位置。来这里祭拜的人,是不是应该为她们鸣不平。

从我了解的各地祠堂看,古人为祭祀先贤先辈所修的祠堂,从位置上讲,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在祭祀对象的出生地,或者是家族聚集的地方,如:夏县司马温公祠、闻喜裴晋公祠、四川眉县三苏祠都是这样。另一种是在其殉难殉节之地,如杭州岳王庙、北京文天祥祠。再一类是在其长期做官或生活过的地方,如潮州韩文公祠、柳州柳侯祠、成都武侯祠。代县杨忠武祠就属于这一类。

杨业,初名重贵,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代县,古称代州,既非杨业的出生地,也非杨业的殉难地。但杨业一生,可以说一直战斗生活在这里。杨业一生镇守边关,代州正是当时的三关之一雁门关所在地。从他在北汉做官时,任建雄军(今代县)节度使,率军与契丹军队作战,被人称杨无敌起,直到归宋后,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可以说大半辈子都生活在代县这片土地上。在这里修杨业祠,祭祀杨业亡灵,可以说是最适当的选择。

按演义小说中的描述,杨业死的很悲壮,在孤军奋战,弹尽粮绝,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撞死在李陵碑上。真实情况也很悲壮。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兵攻辽,杨业率军协助主将潘美从西路进攻辽军,杨业在先后收复了云州、应州、寰州和朔州后,宋军却在河北一带受挫,杨业在主将潘美和监军王先(加单立人)的错误指挥下,孤军奋战,被围困在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不幸中箭身负重伤,坠马被俘,在辽营中绝食身亡,时年59岁。

不光杨业,杨家后辈也有许多人曾在这片土地上献身。六郎杨延朗年轻时也曾在这一带抗辽,史书载:“宋都巡检杨延昭守武阳(今山西原平阳武村)甚有威名。”其后,又守卫北方边城20多年,屡败辽军,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卒于高阳关任上。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竖野,皆能道之。”

此后,杨氏第十四孙,元代靖边元帅杨友和其弟武节将军杨山,也都在这一带守边。祠内保存的《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杨友的事迹。据碑文载,杨氏后人所以能聚集在这里,杨忠武祠所以能建在这里,正是因为杨友兄弟的缘故。

杨忠武祠后院正殿前有块鹿蹄石,形状奇异,雕刻精美。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家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杨友将这块怪石携回后,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便将杨氏一族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又改名为“鹿蹄涧”。

鹿蹄涧的传说,给杨忠武祠增加了几分神话色彩,但眼前的杨忠武祠是实实在在的。

祠堂本来就是个充满传说的地方,对先辈的美化神话不足以为奇。杨家将世代忠良,镇守边关,悲壮惨烈,可歌可泣,早已在世代传说中变得感人至深,家喻户晓。再将一块石头赋以传说,分明是要给祭祀先祖的地方再增加一道风景,添上几分灵气。

从各地祠堂看,能体现祠堂真正价值的,其一在祭祀对象,其二在建筑风格,其三在祠内的各种风景,其四在祠内存藏的各种历史文物。杨忠武祠在前三项都具备了的情况下,还保存着几件珍贵的东西。一件是宋代“杨族族史卷轴”,卷轴长8.1米,宽0.39米,素绢如幅,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家历代武将名臣传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1165年)加封杨业第八世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其文字清晰,玉玺印迹可辨。卷中还有杨存中画像、传和赞词,赞词曰:“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载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上面竟有范仲淹的赞词:“山川毓秀,挺身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重重缙绅。”这是对杨家儿女最衷肯的评价,有此,杨家先贤可以安息,杨氏后人足可欣慰,杨忠武祠亦可立于中国名祠之列!

从祠堂里出来,被矗立在祠堂对面的戏台吸引。戏台叫颂德楼。祠堂是颂扬先辈功德的地方,戏台正是专门为歌功颂德所建,想必“颂德楼”就取的是这个意思。在戏台右侧的那个小卖部前,我又看见了闲坐在那里的几位老人,问其中一位,戏台上什么时候演戏,演什么戏?

老人回答:“每年村祭必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

又问:“什么时候村祭?”

老人回答:“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传说是老令公的生日。”

我问:“凡杨家将戏都唱吗?”

老人叹一声,说:“不,不,不唱《金沙滩》。”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故事中最悲惨的一段。在那场恶仗中,杨家的七郎八虎战死过半,鹿蹄涧村民不看《金沙滩》,想必是怕重睹那悲惨的一幕。

据老人说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有一年春天,村里唱戏,有人冒冒失失点了《金沙滩》,不想开戏前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开戏后突然风尘大作,天昏地暗。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疆场时,黑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铺天盖地,戏再也演不下去。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村民编造的故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杨家后人不愿再看到先辈的悲伤事,不愿看到杨家将一个个惨死疆场。这样的传说,实际起到了一个惩戒作用,以后再演,连上天也不答应。

离开鹿蹄涧村前,我再次眺望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只见村头的树已经春芽萌动,刚来时塞外的寒意似已化为春天的温暖。有杨家将的故事,有杨忠武祠,这里将永远是普天下杨氏一族的根之所在,也是天下爱国者永远怀念的地方。我想,以后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