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词汇义历史演变的描写与解释

发布时间:2022-06-08 18:30:09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应该说是汉语史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尤其对专字词汇义的共历时研究更少。本文主要对“颜”字词义系统进行研究,包括两个层面:共时层面的词义描写和历时层面的发展演变,属于汉语词汇史研究范畴。

关键词:颜 词汇义 动态存在

中图分类号:H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5-0000-01

近年来语言研究的动态研究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与此同时也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语言词汇的动态存在形式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就词汇的历史发展而言的,即词汇的历时变化。……二是就词汇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变化而言的,即词汇的共时演变……如果汉语词汇史这种共历时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做到一定程度,考察的词语范畴、类别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那么将会对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①目前,对于页部字的研究很少,少量对于个字的研究仅仅散见于各篇章的只言片语之中,如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简单论述了“颜”作为人体部位名词时古今意义的变化。于是,我们选取了古汉语属于“人体部位”这一语义范畴的“颜”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词义系统的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研究。

一、对不同时期“颜”词汇义演变情况的考察

人体名词是汉语词汇中词义比较固定的一组词,如“脚”、“趾”等,虽古今义有所差别,但也大相径庭。《说文》:“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在现代汉语中,对“颜”通常有以下十三种解释:

1.两眉之间,俗称印堂。2.额头。即发际以下,眉以上,两额角间的部分。3.脸色,面容。4.指形貌。5.指脸皮。6.体面,面子。7.色彩。8.指堂上或门上的匾额。9.指题字于匾额或书籍封面。10.显著。11.(排在)前面。有“颜行”之说。12.古代帽子的一种。其形似古皮弁,以缣帛为之。13.姓。

这些义项中的一些不难看出是由“颜”的本义引申而来,如由本来的指眉目之间、额头到指脸色进而到之形貌,后受到修辞的作用便使原来具体的意义变为抽象的面子之义,至于其他义项便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背景等影响逐渐衍生出来的意义。“颜”的以上这些义项在不同时期相继出现或消亡,下面就这些义项的具体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一)先秦时期的使用情况

先秦时期“颜”的词汇义远远丰富今天,当时其义项中的大多数都在使用,如:

(1)穷而无子者,靡得相鬻而养之,勿使赴於沟浍之中,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前行,前列),不偷而为用。(出自《管子 轻重甲第八十》)

(2)愿大王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色彩),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後,则大王何忧?(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据笔者统计,“颜”义项2、3、4、5、6、7、11、12在先秦时期都在使用,其中7使用较少,据统计,只有一次。11用法是由于读音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较为奇特的用法。通常我们说古代汉语都为单音节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时期,“颜”便在很多时候与“色”一起组词,变为双音节词使用。“色”,《说文》释:“色,颜气也。”“色”可作颜色、美色、色欲、脸色、色仁行远等使用,这其中不难看出有和“颜”词汇义项重合的部分,可谓“颜即是色,色即是颜”。

(二)秦汉时期的使用情况

先列:

(1)孝明皇帝讳阳,一名庄,世祖之中子也。建武四年五月甲申,皇子阳生,丰下锐上,颜(项)赤色,有似於尧,上以赤色名之曰阳。(出自《东观汉记卷二》)

(2)魁而颜(显得)而,玉帛班而。(出自《太玄 积》)

此时,“颜”有作姓名、脸色面容、面子颜面、颜行、显著之用,(1)句中“颜”,“类聚卷一二引同,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作‘项’。”也就是说在这里“颜”是脖子的意思。(2)句中,范望注:“颜,见也。”司马光集注:“颜者,言其显着也。”此时“颜”应该是作为“显”的同音字出现的,义为显著。

(三)魏晋至宋朝的使用情况

魏晋南北朝唐宋是汉语发展史上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文学样式的增多,这直接为语言动态演变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在这一时期,“颜”主要有脸皮、姓名、颜面、面容、堂上或门上的匾额、颜行、帽子的一种、形貌、色彩之义。如:

(1)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匾额)以宠之。(出自《新唐书·马燧传》)

(四)明清的使用情况

(1)明清属于汉语近代时期,也是汉语发展演变较为剧烈的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市民阶层,新的阶层有新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更多贴近市民生活的作品和文学样式。文学受众的变化导致了文学内容和文学用语的变化。

二、对“颜”词汇义的历时考察

应该说这时候是“颜”词义转移的一种表现,由表示“额头”扩大到表示整个面部的“面容”之义,这时候,“颜”的意思则更为接近“面”或“脸”(“脸”真正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脸”是在唐之时的口语中出现),并由此进一步产生形貌之义。

秦汉时期“颜”的义项相较于前期发生了一些变化,此时“颜”的义项有稍微减少的趋势,除了颜行、姓氏、面子以及面容脸色之义外,此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义项,即显著和项义,此二者在后世并未沿用下来,只是这一时期特殊的一种用法。此时,有词“朱颜”、“红颜”的较少使用,但皆不和今天的意义一致,如:

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还意反义,结以朱颜,师古曰:“还,犹回也。”愿杀身报德。(出自《汉书卷八零 列传第五零》)

魏晋至宋时期,“颜”除有姓氏、脸色、面子、颜行、脸皮之义外,还复有形貌、颜色以及匾额、帽子之义,另外此时有一点值得提出来,即“朱颜”“红颜”此时已经大致和现代意义一致,如:

人情莫不爱红颜艳姿,轻体柔身,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陈侯怜可憎之敦洽。(出自《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二》)

明清时期“颜”的义项有姓氏、面容脸色、面子、脸皮、颜行、颜色以及书的封面这七项,其最后一种一项有人将其归入到前代匾额一行,笔者认为并无不妥之处,此时期由于语言的口语化发展,词汇的意义基本和现代相似,没有特别之处。

三、结论

语言自始至终都是处于动态的,这种运动既有语言自身的内部规律和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影响和制约,还有使用者各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语言又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全部特征:整体性和有机关联性、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适性和稳固性。一方面,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语言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以及自我调适性又决定了它必然会不断调整自身的系统,保持系统内部相对的平衡。因此,词汇的动态运动既有社会学因素,也有其心理学和语言学因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词汇才得以有价值、有规律的运动。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2]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3]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4]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