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校外住宿管理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22-03-14 10:24:26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要】:高校校外住宿生的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校外住宿管理不是孤立的学生管理问题,而是涉及到后勤管理服务系统、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和社会服务系统等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形成学校各部门和社会的合力,强化对校外住宿生的管理,优化对校外住宿生的服务,是我们应该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外住宿教育管理

目前,高校校外住宿生总体人数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多。但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科学发展高校教育的进程中,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管理中存在工作盲点,极易产生“短板效应” ,影响高校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在建设“和谐校园”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工作难点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的管理对策,避免任何一个同学因为管理疏漏而掉队。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对策可供参考。由于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仍在改革过程中.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管理措施兼具过渡性和方向性。

第一层次 对教育部

研究表明,教育部在现阶段严格执行住宿管理的决策是正确的。由于受管理体制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国内相当多数的大学还不能对校外住宿实行有效管理,加之很多地区社会治安综合状况还不令人满意,这些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大学生能否独立处理好学习、生活问题,还令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很多人存有疑虑。因此,在诸多条件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严格住宿管理,禁止校外租房利大于弊。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必定会沿着社会化的思路。形成有序管理下更加开放、竞争的格局。根据大学生的需要提供高效、优质、多样化的服务是高校后勤管理的职责所在。从这个角度看,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限制其校外住宿注定是阶段性的政策产物,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此,有必要考虑在未来适当的条件下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首先,不同高校都有自身特点,管理水平和软、硬件环境迥异。因此,教育部在下达有关校内外宿舍管理的文件时,更应侧重指导性意见,或进一步细化政策执行的条件和层次,为高校具体执行预留出一定的政策空间。这样,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将政策效果落到实处。反之,剐性的或者“一刀切”的政策会减弱其创新动力,同时会加大外部对政策的质疑,影响实施效果。

第二,在政策出台后,要关注政策的运行情况,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指导,应特别注意信息的反馈和互动,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及时配合相应措施,在动态中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实。

第三,在颁布政策的同时,能够研究并公布一些能够解决当事者实际问题的配套措施,可以以简报或者调研报告的形式传达给高校作为参考。

最后,住宿政策要为未来的政策衔接预留出空间,避免政策的突然转向。为此,必须加大力度信息调研力度,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保持政策的前瞻性。

第二层次对高校

对于高校而言,校内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是学生安心留在校内住宿的关键因素。对于少部分在校外租房或走读的学生,学校应加大管理和创新力度,密切与社会合作,不以围墙作为属地管理的分界线,清除管理的信息盲区和操作盲区,通过多种方式保障校外学生的正常学习、生话。

高校对校外住宿生具体实施教育管理时,首先要看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是“成才”,其次要把握‘分层次,分类别,有侧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课题组经过对校外住宿现状的研究和分析,现尝试针对学生工作者和校外住宿生两方面探讨校外住宿管理的对策。

对于学生工作者,主要针对管理效果难以评价等弊端,进行对策探讨。

对与校外住宿生,主要围绕他们的“成才”,进行对策探讨。其中涉及到安全、健康、学风、良师益友和环境五个方面。

(一)对于学生工作者

一切管理工作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实施。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工作者,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直接管理者。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评价中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管理效果难以评价、成本和收效难易度量、管理执行过程模糊、人为因素大、管理过程和目标难以控制的弊端,使得评价比较模糊,因此也就形成管理盲医。如果不能做到客观评价奖勤罚懒,其结果很容易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对辅导员进行有效激励,使他们投人更多的精力解决潜在的关键问题。

科学评价管理需要计算:

(∑规避的损失+∑获得的收益)一∑管理成本=净收益

其中,规避的损失和获得的收益包括: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理能力的增强等等,变不利为有利,或使优点进一步放大。而管理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工资、奖金、工作复杂性、危险性等可以作为时阃的权重。

高校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赋值和计算。在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公式。提示一个思路。

(二)对于校外住宿生

成才离不开以居住地点位核心的周边环境。住宿环境的安全性。周围接触的人群,居室条件以及周边场所对生活习惯的影响;周围学习风气和精神氛围,都会对大学生的成才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与住宿地点密切相关。

一、安垒是成才的保证

安全是大学生安心学习的基本前提。在这里提到的安全,不仅包括日常居住环境的安全(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垒、食品安全等),而且还包括尽一切可能规避可能发生的意外(如入室抢劫等刑事治安事件、突发性病患等)。

对校外住宿生,学校要以保护性为着眼点,引导大学生自我保护,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为此,建议高校针对校外住宿生,搭建立体的“安全网”。

首先,建立完备的动态的外住档案,将所有的校外住宿学生纳人教育管理的视线。

其次,在空间上搭建安全网。加强校内信息平台资源在校外的利用,通过网络延伸,进行点对点管理,建立专门的咨询和信息服务站.对有不同需要的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第三,在人员上搭建安垒网。学校可组建校内外两支队伍,利用台力,增强校外住宿学生的保护措施。校内可由保卫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学生骨干组成,校外可联合学校周边社区、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

第四,在政策上搭建安全网。即:搭建系统化、程序化、专门化和人性化的政策体系。如:在系统化方面,可建立报备制度、承诺制度、预警机制、信息互通机制、救助机制、信息回馈备案制度等系统的制度。其中,对于中介机构和租房房东,学校可以建立报备制度,通过资质管理来解决安全或服务质量隐患。对于校外住宿生,学校可以通过承诺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信息互通机制,加强他们与学校老师和班集体同学信息沟通的主动性,通过预警机制和救助机制,对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进行预防性处理。学生租房结束,学校可统计其回馈的租房信息,对租房资质好、服务周到、管理好的房产,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备案,供今后的学生在租房时进行参考。

第五,在教育上搭建安全网。学校在教育中要采取疏导方式,注意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如:保卫部门有责任对校外住宿所引起的不安全因素做一个初步统计和调研,用有力的案例和数据向学生警示和指导如何规避校外住宿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后勤部门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走读和租房的指导服务,向学生明确校外住宿的损益。教务部门可设置安全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理论指导,学院可通过各类讲座和体验性训练对学生进行知识宣传。

二、健康是成才的基础

校外住宿生的健康问题值得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把握“关心、关注、关爱”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成才的后顾之忧。

对于校外住宿生的身体健康教育,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作息、饮食和生活自理能力三方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于校外住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我们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校外住宿生的心理档案,征询心理辅导需求。其次,我们要对校外住宿生分类分阶段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重点可以放在情绪辅导、社交行为辅导、耐挫力辅导和性问题辅导四个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恋爱而同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性问题辅导尤为重要。而目前高校的德育并没有很好地同中小学知识教育接轨,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健康的恋爱观。

三、勤思好学是成才的路径

优良的学风可以对学生发挥导向、激励、凝聚、辐射与规范功能。反之,涣散、怠惰的学风则会使同学丧失动力,使集体缺乏竞争力和凝聚力。对于校外住宿生来说,有三点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优化教学科研管理和培养计划。经调研,我们发现学校培养计划对学生课程及实践的安排,课程讲授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住宿的选择。因此,需要通过优化课程的设置,丰富学生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环节,提高学校课程及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加强目标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校外住宿生,由于脱离集体生活,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是极容易出现问题的。因此。学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渗透目标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并且主动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加强主体性教育,提升学生自律和互助能力。由于校外住宿生脱离群体住宿,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他们自学、独立处事、独立发展和独立生活能力。

四、良师益友是成才的助力

一个人在成才的道路上,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求学的道路上,良师益友更是必不可少的助力。学生选择校外住宿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但会减少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也会对参与集体活动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校外住宿生,老师和同学可以从增强集体荣誉感、锻炼合作意识、提高社交能力三个方面来重点帮助他们。

1、辅导员要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制订严谨的方案,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应该说,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更善干思考的青年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做政策解释时不能只用教育部的规定来压服学生,因为这样反而会增强其逆反心理。学生辅导员应寻求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教育,使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对所依托的组织负责的人。

2、老师要深入校内外住宿生.渗透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

部分班导师、班主任或者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可担任学生的生活导师,从关注学业到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发展需要。

3、要积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班集体的作用,增强学校、院系、班级的凝聚力,培育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一个氛围积极、团结友爱、互助向上的集体对其成员确认归属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学生党员、干部应发挥核心作用,使集体能够充满关心、爱护、互助,对同学富于吸引力。

五、和谐舒适的环境是成才的保障

舒适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沃土。而对于校外住宿生,学校需要使校内“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强”,形成适合学生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的管理模式,增强校内住宿的竞争力,改善住宿环境,使学生真心留在校内,安心读书

其中“软环境”主要是指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后勤的服务水平。尤其对于后勤来说,学校的后勤环境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服务人员多元化、服务形式多元化、服务思维多元化”的原则,推行“家”式管理,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校舍文化”,使学生真正把宿舍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硬件设施客观条件。高校需要加大对学生宿舍的投入,改善生活条件,根据不同需求水平提供多样化服务,建立各种形式、类型的公寓宿舍,满足日益增多的不同需求。如:可借鉴香港高校重视舍堂教育的做法,在宿舍楼设置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实现宿舍的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

总之,在对待大学生校外住宿问题上,我们既要尊重我国的国情,又要比照国外的经验。我们目前的高校后勤服务面临历史性的转折。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瞻性,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谁能将这些问题处理得得当,谁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抢到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