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穿刺行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03 10:48:47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行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CT引导下穿刺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该技术的并发症、术后2月肿瘤体积、疼痛缓解及生存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7天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月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肿瘤体积均较术前减小,缩小程度>50%者占63.3%(19/30);术后半年及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7%(26/30)和53.3%(16/30);结论:CT引导下穿刺行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引导;125I粒子;恶性肿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27-01

125I粒子植入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高效、适应症广泛等诸多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30例,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5.2±6.7)岁;其中原发性肺癌13例(中央型9例,周围型4例,鳞癌10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1例);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6例(无肝外转移);骨转移瘤5例(原发肿瘤为肝癌3例,食管癌1例,肺癌1例);胃癌肝转移1例;肺癌肝转移2例;胰腺癌3例。肿瘤最大直径为(4.7±1.1)cm,所有肿瘤性质诊断均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证实,术前记录肿瘤大小及患者疼痛程度。

1.2方法

1.2.1术前常规准备

检查肝心肾功能生化、凝血指标,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争取患者配合,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患者禁水禁食4h,酌情应用镇静剂。

1.2.2操作流程

将患者近期影像学资料输入由北京君卓医疗科技公司提供的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三维重建肿瘤形态,根据放射粒子特性及照射剂量,决定籽源的剂量及空间分布计划。依据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处方剂量,本组患者处方剂量为80~120 Gy。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对病灶行CT(美国GE公司)预扫描,了解穿刺道附近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层面、进针点、进针的角度及深度。定位穿刺点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在CT监视下,依次分层释放粒子,粒子之间间隔为1.0~1.5cm。操作完成后再次行CT扫描,确保粒子位置、分布是与术前TPS计划相符,必要时再次植入粒子,争取做到无射线“冷区”。术后卧床休息,常规抗感染、压迫止血并给予止血剂预防出血,积极处理并发症等。

1.2.3临床疗效评估

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即0为无痛,10为极度疼痛。将所有疼痛程度分为3级,即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术后2、6、12月行随访,复查CT及肿瘤疾病相关检查,明确病灶大小,记录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手术并发症

术后随访未发现与手术相关的器官损伤、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行X线平扫未见放射粒子异常移位。

2.3临床疗效

术后2月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肿瘤体积均较术前减小,缩小程度>50%者占63.3%(19/30),缩小程度<50%者11例,占36.7%;术后半年及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7%(26/30)和53.3%(16/30)。

3 讨论

放射性粒子125I的组织穿透距离为1.7cm,治疗体积外剂量衰减迅速,有利于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半衰期60d,可持续性发出X线及γ射线[2]。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旨在将放射性粒子源准确的植入至靶区肿瘤组织内,最大化放射性核素的效果,结合125I粒子体积小、剂量低、半衰期长的特点,以达到对肿瘤细胞持续杀伤的目的。低剂量的射线持续照射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干扰肿瘤的生长;高剂量的射线可活化细胞内的核酸内切酶,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及坏死,最终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3]。植入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一直以来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近几年来国内学者相继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4]。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靶向治疗的关键,多种技术应用于微创治疗中,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立体定位准确、不受骨骼结构干扰的特点,使其在引导放射粒子植入肿瘤,实现组织内放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5]。结合容积扫描及高级三维重建技术的应有,可清晰辨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使粒子植入后的位置及空间分布与术前TRS计划达到较高的一致性。术毕即可复查CT可有效发现植入冷区,可及时作出调整,弥补了传统放射治疗方法上不可控的缺陷,同时CT扫描的准确立体定位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前提。

4 总结

CT引导下行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可取得可观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微创、安全、可行、高效的介入治疗,是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宁,徐浩,祖茂衡,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05):461-462.

[2]陆健,郑云峰,张欢,等.CT导引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19例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07):550-553.

[3]刘育新,罗鹏飞,刘达信,等.CT引导下~(125)I粒子微创治疗肺癌32例分析[J].现代医院,2010(01):48-52.

[4]王忠敏,黄钢,陈克敏,等.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09):681-684.

[5]柳晨,王俊杰,孟娜,等.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03):226-229.

作者简介:

张波,男,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