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的思想道德引领作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2-06-10 18:45:02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摘 要 国学是国本,国学复兴现今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标志。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的思想道德引领不只是理论的讲解和问题的诠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身心上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方法论落实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从理论上指导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引领

在近代,国学主要是指“国故之学”,我们今天来讲的国学主要就是指传统文化而言,它已经超越了近代国粹的涵义。它不单是前人所说的经、史、子、集,而且还包括国内各地域文化、56个民族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也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国学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全国很多地方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愈来愈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特异性,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近年来,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遍布世界各地。各地的国学讲堂,媒体中的各类国学栏目竞相出炉,受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国学中大量的优秀文化传统。种种迹象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人们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诉求也越发明晰。

1 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高校作为系统教育人才的阵地,对于学生的人才培养、人格养成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在高校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不统一,且常有人对此颇有疑虑:其中有没有糟粕?哪些是糟粕?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清醒的了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造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正面临着断流的重大危机,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因素。

要在高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就应该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做人做事、安身立命的基石。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这一点在理工科学校尤为突出。对于当下高校内部人文精神缺失,功利思想蔓延,心理问题频发现状,如何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成为当代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作为肩负着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本应该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但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却成为目前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认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及西方传统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崇洋媚外;同时部分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当代大学生如果缺少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缺乏足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于国于民于己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2 为何要发挥高校的思想道德引领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大国崛起,复兴传统文化呼声四起。国学需要普及,还需要提高;需要情感认同,还需要理性建设;需要民间的推广,还需要正规教育的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当代高校思想道德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更加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也应培养其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宽广的胸襟。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引领的作用,要注重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要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从而逐步建立起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2.1 高校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作用

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承担着文化批判和文化创新的任务,它需要批判不良现象,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它是社会发展中的校正力量和引领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大学应肩负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民族精神的生命充满生机。

2.2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提高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

2.3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国学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品格是我们要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国学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国学修养密切相关,大学教师首先需要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也需要对民族科学文化复兴有责任感。在高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亲近经典,重塑传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 如何切实加强两者的有机融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这一政策背景鲜明地提出了新形式下必须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引领作用,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用传统文化中蕴意深远的精华内容作为高校思想道德引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着眼点。任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积极探索有效的高校思想道德引领模式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格塑造和人文修养方面。尽管国学中也有中医等科学层面的东西,但是就当前而言主要就是在构建精神家园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既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不能代替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我们只有对它准确定位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对于当代大学生塑造完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精神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以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反复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当下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养成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未来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水准。这就需要高校发挥思想道德引领的作用,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课外人文熏陶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对于大学生而言,“补课”与“升级”并重,一方面对于中小学的欠缺进行“补课”,另一方面要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创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仁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认识,更丰富其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时提高对民族传统美德的认知和理解,有益于自觉把握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意义,而且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这是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引领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引领的又一有效手段就是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全员教育制度,在高校的不同阶段建立全程跟踪的德育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把德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开展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重点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教育和国情教育。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教育资源。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在课程设计和教育内容上要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切实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教室。

4 结语

总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丰厚基础、宝贵资源和动力源泉。大学是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日后传统文化被大众接受的深广度。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高校,被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中,相信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更进一步,人文素养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目前,我们面临着如何有针对性的安排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等挑战,针对需要学生、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各方的共同努力。现今我们应大力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引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践情况,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让高校的学子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向春,肖海涛.大学应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J].大学教育科学,2013(06):21-24.

[2]赵星月.高校国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04):7-11.

[3]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德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03):150-152.

[4]孙华.高校的文化传承功能与思想引领作用[J].北京教育,2010(06):21-23.

[5]孔宪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11):61-63.

[6]李程飞.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67-68.

作者单位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