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圆环病毒与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2-04-13 10:34:23   来源:作文大全    点击:   
字号: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宜昌周围的市、县多个猪场流行一种以断奶仔猪被毛粗糙,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喘气,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实验室诊断为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应用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鱼腥草、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肌注或拌料并配合维生素B1、B12、维生素C混合肌注后,基本上控制了发病和死亡。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宜昌市夷陵区某猪场发生疾病,育肥猪发病65头,死亡6头;当阳市某猪场自年初共繁育仔猪400头,断奶后不久陆续开始发病,至5月底共发病60头,死亡20头;兴山县某猪场育肥猪前后发病60头,死亡40头;某旅游景区猪场发病18头,死亡5头。这些猪场发生混合感染时,主要是育肥猪表现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高度沉郁、呆立或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猪鼻流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出现两侧或一侧性跛行,共济失调,猪只继而表现神经症状,转圈或突然前冲后撞,磨牙、空嚼,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或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有的病猪皮肤由红色变成黑红,耳根、臀、尾、腹部发绀,背部、躯体两侧及臀部等部位的皮肤表面出现圆形的突起丘状疹块,开始为红色,后来由中心部位变黑呈暗红到深红,指压不褪色。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猪只呈进行性消瘦。主要表现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咳嗽,喘气,生长迟缓,皮肤苍白、贫血、被毛粗乱,生长不良,淋巴结肿大,可视黏膜发绀等症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鼻孔有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及消化系统障碍,有的猪只关节肿大、跛行,直至窒息和心衰竭而死亡。大多数病猪眼睑水肿、逐渐消瘦、被毛粗糙、肩胛变宽、不食、体质下降、卧地不起,随着病程的发展进而出现渐进性消瘦而死亡。

2病理变化

前后共剖检20余头病死猪,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

急性病例:膘情良好,猪腹腔内可见腹膜与肝、脾、胃肠道有大量纤维蛋白粘连,胃底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甚至胃穿孔,小肠萎缩;心包积液,心脏肥大、松弛,胸腔内有大量的积水;肺脏肿胀、间质增宽或似橡皮;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颌下、腹股沟、纵膈、肺门和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坚硬,切面为灰白色;脑实质充血或出血。

慢性病例:剖检15头病死猪,表现肺脏肿胀,间质增宽,质坚硬或似橡皮,有的肺尖叶、心叶、膈叶有暗红色肉变区;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颌下、腹股沟、纵膈、肺门和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坚硬,切面为灰白色;肾脏灰白色,心冠沟水肿,心脏肥大、松弛、有心包积液;脾轻度肿胀,小肠萎缩,皮下脂肪、肌肉萎缩。继发细菌感染可见淋巴结出血,胸膜炎,胸壁粘连、纤维素性渗出,肺脏出血(点、斑、成片),心包炎、心包液增多,腹膜炎、腹腔纤维素性渗出,关节炎。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血液涂片,圆环病毒病快速诊断等)确诊为猪圆环病毒病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4防治措施

由于混合感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因而根据病猪不同的症状,迅速采取抗病毒与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对全群采取药物预防的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及消毒,降低猪之间的接触感染,减少发病和死亡。

(1)病猪及时隔离,每天用碘制剂、复合醛类的消毒药水彻底消毒2次。

(2)采用黄芪多糖按0.1mL/kg体重注射,每日1次;复方鱼腥草按0.1mL/kg体重注射,每日1次;加环丙沙星0.2mL/kg体重,每日2次;头孢噻呋20mg/kg体重,每日2次;氟苯尼考0.2mL/kg体重,每日1次。以上药物肌肉注射,其中以黄芪多糖疗效明显。

(3)对有呼吸困难、喘气的病猪,增加氟苯尼考或安普霉素肌注,连用5d。

(4)身上有红斑的病猪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地塞米松+维生素C+维生素BI+维生素B6;对于发烧、腹泻、虚脱的病猪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5)对全群猪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100g/t)、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环丙沙星)等,连用5~8d,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粉饮水6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同时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对病猪、易感猪及时补充青菜、萝卜、野菜等青绿多汁饲料。

5小结和讨论

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圆环病毒病等对猪群不同程度的侵袭,再加上大部分猪场的支原体的多发,使猪群的免疫力、抵抗力严重下降,疾病的混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在技术服务中笔者发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并发感染出现在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严重损失。

(1)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该病暴发是上策。抗生素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6~8h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猪进行预防。在国内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少有报道,但从实际应用效果反应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及增效磺胺等有一定治疗效果,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由于该病常伴有断奶仔猪圆环病毒病及支原体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应添加对圆环病毒病、支原体有特效的药合组合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如在仔猪断奶后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枝原净、阿莫西林等效果较好。

(2)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减少并发和继发感染。在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d一免,产前20d二免。经免猪产前30d免疫一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30日龄内进行,每次1mL,最好一免后过15d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d以上的间隔。由于圆环病毒病能破坏猪体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常会造成副猪嗜血杆菌、猪喘气病、巴氏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混合或继发感染,因此,应该正确进行预防接种,使畜体保持有效的免疫力。

(3)建立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严防易感动物接近猪场,做好检疫消毒工作,可选用0.3%的过氧乙酸、0.3%的复合醛、碘制剂、吸附型活性有机氯等进行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消除诱因。

(4)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猪舍饲养密度要适中,应合理分群饲养,防止不同产地来源、不同年龄的生猪混养。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及通风良好,降低氨气浓度,注意保持合适的温度,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

(5)合理调整饲料配方。由于病猪急性胃肠炎的病理变化严重,加上病程长、食欲下降、抵抗力降低、脾肾虚弱等原因,应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多饲喂优质易消化饲料(玉米粉)和青饲料,必要时补充电解质或电解多维;仔猪可饲喂湿料和粥料,并保证充足的饮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